万色无如叠翠何,何僧镌像屹嵯峨。
山屏晴掩牌门杳,风钥阴封梵屋多。
象落鼻形悬洞右,佛垂手迹寄岩阿。
灯辉金碧琉璃碗,暗掩僧房络薜萝。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烟霞洞》是宋代董嗣杲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宏伟壮丽的佛教圣地景象,展示了山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给人以宁静和庄严的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万色无如叠翠何,
何僧镌像屹嵯峨。
山屏晴掩牌门杳,
风钥阴封梵屋多。
象落鼻形悬洞右,
佛垂手迹寄岩阿。
灯辉金碧琉璃碗,
暗掩僧房络薜萝。
诗词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充满灵性和美丽的佛教山洞。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洞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洞中的景物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词开篇的"万色无如叠翠何",形容了山洞内层层叠叠的翠绿色,显示出山洞中繁茂的植被和美丽的景观。接着,诗中出现了"何僧镌像屹嵯峨",描绘了佛像庄严高耸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诗词中还描述了山洞的氛围。"山屏晴掩牌门杳"表明山作为背景屏障,使得牌坊门口的景色隐约可见,增添了一种神秘感。"风钥阴封梵屋多"则描绘了山洞内风的流动,使得梵宇更加幽静,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受。
接下来,诗词中出现了象征佛教的象和佛的手迹。"象落鼻形悬洞右"表现了象像的高悬在洞右的形象,象征佛教的庄严和威严。"佛垂手迹寄岩阿"则描绘了佛陀的手迹寄托在岩石之上,展示了佛教信仰的信仰和敬畏。
诗词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山洞内的灯光和僧房。"灯辉金碧琉璃碗"形容了灯光在洞内金碧辉煌的琉璃碗中闪耀,给人一种庄严而光明的感觉。"暗掩僧房络薜萝"则描绘了僧房被薜萝所环绕,增添了一种宁静和禅意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山洞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庄严肃穆、充满灵性和美丽的佛教圣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词具有一种宁静、神秘和庄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佛教信仰和自然美的力量。这首诗词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洞之中,感受到山水与宗教的融合,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和敬畏之感。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年年海燕新归。怎奈向、黄昏恁时。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花又争知。
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天明尔当去,应便有风飘。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疏林远野见秋毫,破晓阳乌羽翼高。湖面平於开匣镜,出棱光并发硎刀。闭门听雨宁论日,散策寻冈莫数遭。世上几人能壁俗,簿书堆案想官曹。
危亭秋尚早,野思已无穷。竹叶一尊酒,荷香四座风。晓烟孤屿外,归鸟夕阳中。渐爱湖光冷,移舟月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