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众君子,庠序之冠冕。
来燕升我堂,良用慰衰蹇。
清言屏丝竹,善意陋肴膳。
兹藩实故国,贤哲世多显。
荀陈没已远,余迹意未践。
顾惭为政久,儒道不加阐。
云飞乏孔翠,庙荐阙瑚琏。
非朝宠禄光,或虑志业浅。
惟天傥有待,在己固当勉。
临觞无以侑,相敦在诚善。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燕诸生于内集堂作诗以勉之
济济众君子,庠序之冠冕。
来燕升我堂,良用慰衰蹇。
清言屏丝竹,善意陋肴膳。
兹藩实故国,贤哲世多显。
荀陈没已远,余迹意未践。
这首诗是宋代韩维的作品,题为《燕诸生于内集堂作诗以勉之》。诗人以此诗勉励自己身居堂堂之位的众多学者和君子们。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学者们的赞美和敬意,并希望他们的才华和品德能够在内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诗中以“济济众君子,庠序之冠冕”开篇,形容了前来燕京的学者们的众多和尊贵。他们身着庠序之冠冕,象征着他们在学术和道德上的高尚地位。
接下来,诗人说自己受到了这些学者的鼓舞和激励,“来燕升我堂,良用慰衰蹇”。他们的到来让诗人感到振奋,也给了他在困境中找到良好出路的勇气和希望。
诗中提到了“清言屏丝竹,善意陋肴膳”。这里清言指的是学者们纯洁的言辞和高尚的品德,屏丝竹表示他们超脱尘世的境界。善意陋肴膳则表达了学者们不求奢华的生活态度,强调他们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中还提到了“兹藩实故国,贤哲世多显”。这里的藩指的是燕京,也就是宋代的都城,而贤哲则指代了众多的贤人和学者。诗人认为,燕京是一个才华辈出的地方,众多的贤哲在这里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接着,诗人提到了荀陈,他们已经远去,而诗人自己的足迹却还未踏上这片土地。这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还有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有一丝自惭之意。
诗人接着提到了自己从政已久,但儒道之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发,他感到了一些惭愧。他希望能够飞黄腾达,但又不想仅仅追求朝廷的宠禄和光耀,而是更关注自己的志向和事业。
诗末,诗人表达了对于天命的顺从,他相信自己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他希望在天命之下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并且在酒宴上不需要别人的劝酒,只需相互敦厚、真诚友善。
这首诗通过对学者们的赞美和自身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学术和道德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己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融入了对清廉和高尚品德的赞美,强调了学者应当以纯粹和善意的心态从事学术和为政之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和对于天命的顺从。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学者们的形象和自身的内心感受,寄托了对于学术和道德的追求,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行人听水别,隔陇长东西。
车马东城咱,芬芳数里尘。风光不相待,愁杀未游人。
星江彼此系行舟,我向南州君北州。彭泽初归元亮醉,沙场远使子卿愁。人生离合花间蝶,世事浮沉柳外鸥。明日沾襟各分手,相思何处倚高楼。
我寻陶隐居,山中多古迹。青障抚清泉,白云抱苍壁。入经碎玉桥,便是幽人宅。仙人昔炼丹,嶙嶒一卷石。俯视直千寻,凌空高百尺。两水落沧洲,滔滔渺无极。拂石坐片时,万籁俱寥寂。但听松风声,耳边生淅淅。长啸白云飞,山雨催诗亟。诗成寄阿谁,赏识惟贞白。
一從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