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常欢喜月常愁,愁有盈亏喜自由。
客到扬州已迷路,不须特地上迷楼。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扬州三绝句》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风和月的不同情感的感受,以及他对自由和迷失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常欢喜月常愁,
愁有盈亏喜自由。
客到扬州已迷路,
不须特地上迷楼。
这首诗词的诗意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首先,诗中的风和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风常欢喜,而月常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有情感共鸣。其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痛苦。愁有盈亏喜自由,表明作者认为自由是一种快乐的状态,而束缚则会带来痛苦。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扬州迷路的情景,但他并不觉得有必要特地上迷楼,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迷茫的态度,他并不追求权势和地位,而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诗中运用了对风和月的拟人化描写,使得自然界的元素具有了情感和人性化的特点,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其次,通过对自由和束缚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厌倦,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最后,诗中的迷路和迷楼的意象,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人生迷茫和追求的思考,他并不追求外在的虚荣和权势,而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扬州三绝句》通过对风、月、自由和迷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于束缚和迷茫的反思。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游子衣裳如铁冷,残星荒店野鸡啼。
我昔就学初,龆童齿未龀。严亲念痴狂,小艺诱愚钝。始时授章句,次第教篇韵。蒙泉企层澜,覆篑期九仞。十龄独侍行,千里赴朝觐。靡依心向吴,能事躬在浚。应门待宾客,睦族周分亲。虽免逃杖諐,犹虞裕蛊吝。十三从师友,群彦得亲近。箕裘袭素风,兰芷渐腴润。占毕自忘劳,攻坚
客亭移枕待残更,起趁邻鸡第二声。了了每添新悟解,营营无复旧心情。兴来命酒禁诗瘦,老去衰容怯镜明。况是杏花浓露晓,不应蒙被问春晴。
握手东冈雪满簪,後期惆怅老吴蚕。芳辰一笑真难值,暮齿相思岂久堪。他日杜诗传渭北,几时周宅对漳南。百年邂逅能多少,且可勤来共草庵。
谁云追信属酂侯,政为高皇意欲留。岁晚不疑云梦计,那知在业已兴刘。
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雾湿人衣。三湘二月春光早,莫逐狂风缭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