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欲今朝忽又晴,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夜雨复晴》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夜雨过后的晴朗景象,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雨欲今朝忽又晴,
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
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
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
乞取霆声为唤惊。
诗意:
《夜雨复晴》通过描绘雨后的晴朗天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对人事世态的思考。诗中抒发了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情感,以及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复晴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事变迁,展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思考。诗的开篇,“雨欲今朝忽又晴”,表达了天气变幻莫测的特点,也暗示了人事变迁的无常性。接着,“客涂忧纬为关情”,以客涯之人的忧愁心情,抒发对于人情冷暖、离别之苦的体验。
诗的下片,“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反映了季节交替的变化。树木虽然繁茂,但未长出叶子,寓意春天尚未来临;而桃花虽已开放,但水面上尚未出现花影,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仍需等待。
接着,诗人转移到农田的景象,“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以农耕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于丰收希望和耕作的期盼。诗中的宿麦指上一年种植的麦子,暗示着对于过去成果的辜负;而新秧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最后两句,“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以神秘的意象描绘了龙的沉睡状态,寓意着未来潜藏的力量和希望。而“霆声”则象征着雷鸣,诗人乞求雷声的唤醒,以唤醒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警醒。
《夜雨复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事变迁和未来展望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和生活变化的感慨和思索。诗意深沉,意境清新,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
天意诚难测,人言果有不。便令江海竭,未厌虎狼求。独下伤时泪,谁陈活国谋。君王自神武,况乃富貔貅。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白刃纷纷避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药市申公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新秋气肃。此日仙翁曾诞育。禀赋应遍。绿□朱颜似少年。阶庭兰玉。行见儿孙俱曳绿。更祝遐龄。愿比庄椿过八千。
雪月共高寒,求多意未阑。林逋五品服,宋璟九还丹。老友松筠健,贤宗鼎鼐酸。任渠蜂蝶闹,难作武陵看。
学古光阴惜寸分,济时心胆慕华勋。少年有意不称意,暮景欲云何所云。行矣未能真不惑,归与长恐遂无闻。朝来不敢看清镜,怕有轻霜下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