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忆金陵三首》

追思陈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忆金陵三首》

中文译文:
忆起金陵,三首诗
追忆旧时的足迹难以忘怀,
翠绿的树木,苍翠的藤蔓,水面一片。
听说精美的庐舍现在更加美好,
美好的事物随着残留的汴河而回归艎船。

诗意:
《忆金陵三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通过追思金陵的景物和历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中描绘了金陵的自然景色,以及精美的建筑庐舍,蕴含着对故土之美的回忆和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追忆故乡金陵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建筑物来表达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首先,诗中描述了翠绿的树木、苍翠的藤蔓和宁静的水面,展现了金陵的自然风光。这些景物的描绘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

其次,诗中提到了精美的庐舍,表达了对金陵建筑文化的怀念。庐舍是指宏伟的建筑物,代表着繁荣和文化的象征。诗人听说庐舍现在变得更加美好,暗示着故乡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勾起了对曾经的辉煌的回忆。

最后两句“好随残汴理归艎”表达了作者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随着残留的汴河一同回归艎船,艎船代表回归故土的象征。这句话中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金陵的深情厚意。

总而言之,《忆金陵三首》通过描绘金陵的自然景色和建筑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优美的词句,将对故土的眷恋和回忆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首诗既是对故乡的赞美,也是对过去的怀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小溪至新田四首》

    人烟懡罹不成村,溪水微茫劣半分。流到前滩忙似箭,不容雨点稍成纹。

  • 《初于洛中选》

    尘土日易没,驱驰力无馀。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宦途事非远,拙者取自疏。终然恋皇邑,誓以结吾庐。帝城富高门,京路绕胜居。碧水走龙蛇,蜿蜒绕庭除。寻常异方客,过此亦踟蹰。

  • 《水调歌头(题岳麓法华台)》

    晓雾散晴渚,秋色满湘山。青鞋黄帽,忄欠与名士共跻攀。窈窕深林幽谷,诘曲危亭飞观,俯首视尘寰。长啸望天末,余响下云端。白鹤去,荒井在,汲清寒。醒然毛骨,浮丘招我御风还。拂拭苍崖苔藓,一写胸中豪气,渺渺洞庭宽。山鬼善呵护,千载照层峦。

  • 《故赠太师丞相文恭陈公挽词二首》

    凛凛循良吏,休休一介臣。投艰推宇量,御侮赖精神。给侍恩虽渥,怀归志莫伸。平泉开甲第,花木未经春。

  • 《游超化寺》

    常笑博望侯,老死穷河源。河源几万里,天派垂昆仑。支流播九逆,砥柱疏三门。行穿九地折,怒溢千里奔。乐彼洧水源,近且具茨根。寒泉发清池,藻监挠不浑。引为琉璃陂,碧波媚苹蘩。逶迤入王城,顺下德可温。全此上善性,利用岂无恩。下有万艘济,旁列千夫屯。持此安且静,用监

  •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隐诸葛如晦谓客舍不》

    寄迹小园中,忽有乌衣至。手中执圆封,州府特遣馈。罗列满吾前,礼数颇周致。四隣来聚观,若有流涎意。呼童急开樽,四隣同一醉。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