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再饭,饭已八九眠。
忽忽返照闲,顿羸不可迁。
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铛煎。
长往理不惜,高堂思所牵。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 《一日不再饭》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中文译文:
一日不再饭,饭已八九眠。
忽忽返照闲,顿羸不可迁。
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铛煎。
长往理不惜,高堂思所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休息,最终导致身体衰弱和无法迁移的痛苦。
诗的开头写道:“一日不再饭,饭已八九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长时间工作的状态,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已经快要倒头睡下了。这种劳累的状态使得他的身体疲惫不堪。
接下来的两句,“忽忽返照闲,顿羸不可迁。”描绘了作者疲惫后的状态。他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中,倦怠的身躯无法再前行。这里的“返照闲”可以理解为归家后的静谧和放松,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无力。
随后的两句,“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铛煎。”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身体的状况。他的筋骨酸痛,似乎被捆绑住了,无法自由伸展。肺腑之中仿佛有一座铛煎的大炉,炙烤着他的内脏器官,暗示了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最后两句,“长往理不惜,高堂思所牵。”表达了作者对于长期劳作的一种无奈和痛苦,但他仍然坚守在这个高堂(指官场)上思念着那个牵挂着他的家庭。这里的“高堂思所牵”表达了作者即使身体疲惫,依然牵挂着家人、追求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描写作者长时间劳作的状态和身体的疲惫,表达了对于辛劳生活的思考和反思。它反映了宋代社会普通人劳作辛苦、生活压力大的现实,同时也传递出对于家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首诗词充满了深沉的思考和情感,展现了王安石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独到洞察。
今年一雪遍江淮,半月晴光冻不开。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瓶梅。
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荒园一雨过,戢戢千万栽。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一枚已有馀,气压千亩槐。野人易斗粟,云自鲁徂徕。鲁人不知贵,万灶飞青煤。束缚同一车,胡为乎来哉。泫然解其缚,清泉洗浮埃。枝伤叶尚困,生意未肯回。山僧老无子,养护如婴孩。坐待走龙蛇,清阴
居疑与世分。
小饮不成醉,清谈多所欣。秋声摇落日,野色乱寒云。心事长千载,腰围更几分。西风丛桂发,倚槛得相闻。
莫道秋来芳意违,宫娃犹似妒蛾眉。幸当玉辇经过处,不怕金风浩荡时。草色长承垂地叶,日华先动映楼枝。涧松亦有凌云分,争似移根太液池。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