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师杖奇竹,坐亦不去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如何此独异,在产固非偶。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已师竹杖》是一首宋代文同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已经成为杖的奇特竹子,坐着也不忍放下。
摩擦摩挲光滑而柔软,瘦骨似乎孱弱细长。
茂密的枝条环绕奇特的节,两两相对着行走。
一般情况下从独立的枝梢生长,上下分开左右。
如何能够如此独特,产生并非偶然。
最初是谁得到了这根杖,这实在是世间罕有之物。
即使不为师所使用,也与众人一起栽种陈旧。
愿师不要抛弃它,将其珍视如同灵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根独特的竹杖。文同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这根竹杖的珍视和赞美。竹杖在诗中被赞颂为非凡之物,与普通的竹杖不同,它有着奇特的节和柔软的质地。作者用诗意的方式展示了竹杖的独特之处,它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一种珍稀的产物。
诗中的竹杖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它似乎有着自己的意愿和特性。它不仅是一根帮助行走的工具,更是一种被珍视的存在。尽管它可能没有被作者作为杖来使用,但作者仍然希望它能得到重视和珍惜,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如同灵寿一般。
整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根竹杖的情感。它展示了作者对细微之处的敏感和赏识,以及对珍贵事物的珍视和呼吁。这首诗通过对竹杖的赞美,传达了对独特之物的推崇和对珍贵事物的保护之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关注和赞美。
江渎池头烂醉归,青旗日晚插城扉。正驰玉勒冲红雨,又挟金丸伺翠衣。老境渐侵欢意尽,旧游欲说故人稀。凭高三叹君知否,倦鷁无风亦退飞。
归未卜。频倒金驱纤玉。明月绡窗停剪烛。搦愁题蠹绿。秋水娟娟鱼目。腰素几分销缩。接得云笺无意读。雕鞍何处宿。
未挂丹题雁塔中,重来溪上觅筠翁。相期老眼横遥碧,莫着征衫走软红。得失漫嗟蝉翼重,才名合见马群空。三年小度惊人手,未信朱衣也不公。
何地堪相饯,南楼出万家。可怜高处送,远见故人车。野果新成子,庭槐欲作花。爱君兄弟好,书向颍中夸。
逝者如斯书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生前身后浑如此,丝竹之音孔子堂。
身即林园不世功,喜惊今乃有人同。规模内相雄文里,景物时贤杂咏中。前辈风流何敢似,后来评论想能公。谁曾寤寐声形隔,真乐从兹触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