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
香凝花上露,影落镜中天。
枕簟水亭雨,笙歌月夜船。
双鸳不解事,常傍翠阴眠。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伊昔四首》是宋代于石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伊昔西湖里,
在往昔的西湖之中,
娉婷十里莲。
盛开的莲花婀娜多姿,延绵十里。
香凝花上露,
花朵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
影落镜中天。
倒映在湖面的倒影如同天空一般。
枕簟水亭雨,
躺在湖边的席褥上,水亭中的雨水纷纷而下,
笙歌月夜船。
船上奏起笙歌之音,月光如银洒在湖面。
双鸳不解事,
双鸳鸯并不了解人间的事情,
常傍翠阴眠。
它们常常依偎在翠绿的荫凉之中沉睡。
这首诗词以西湖为背景,描绘了湖畔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湖水、莲花、露水、月光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词中的西湖被形容得如此美丽动人,莲花盛开如此艳丽,琴歌笙箫声如此悠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诗人还通过双鸳鸯的形象,表达了对纯真无邪、安逸自在的向往。双鸳鸯不为世俗所困扰,常常在翠绿的阴凉处沉睡,与外界的喧嚣无关。这种描绘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也折射出诗人内心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宁静的情感。
整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