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揽群英入此亭,重开八叶付公门。
无穷真意侵书架,不断清香对酒樽。
由实又花花又实,看孙生子子生孙。
主人不用平泉誓,自有根源六艺存。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乙已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仔细欣赏名贵的人物画像,进入这座亭子,
重现了当年送给公子的八本书籍。
无尽的真意弥漫在书架上,
不断的清香飘荡在酒杯边。
实用又华美,花朵盛开又实实在在,
看着孙子又看着孙子的儿子。
主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这座平泉,
六艺之根源自有永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乙已参观萧应父的芳亭,展现了其中的景物和意境。亭子里摆放着名贵的人物画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群英的形象。亭子内还陈列着八本书籍,这些书籍是当年送给主人的礼物。诗人感叹书籍中蕴含的无穷真意,它们如同一股清香,不断弥漫在书架上,与酒杯相映成趣。
诗词中提到的芳亭实用又华美,形容了亭子的特点。花朵盛开的景象与实用的功能完美结合,展现出亭子的美观与实用性。诗人还观察到孙子与孙子的儿子,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家族的延续。
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这座平泉,指出六艺之根源自有永存。这里的平泉可能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而六艺则是古代中国儒家教育中的基本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诗人认为这些学问的根基不需要发誓来保护,因为它们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亭子的景物和书籍,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名贵文物和传统文化的敬重,以及对家族与传统价值的思考。诗人以平和的语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对其永恒的价值表示了乐观的信念。
鸡栖及我未掩扉,犬虽远出暮自归,司晨警夜职交举,簸糠弃粒报亦微。查查双鹊更媿汝,庭树夜宿常相依,岂怜主人老寂寞,暖热蓬户不忍违。养鸱甚恩健即去,养鹰虽久饱亦飞。嗟哉物性厚薄异,使我隐几空歔欷!
自笑山泽为癯儒,侪之富贵非其徒。他人诞日晏歌酒,贫家箪瓢屡空虚。昨朝不记生年朋,面前忽见樽罍列。感君祝我还祝君,两翁相对头如雪。
耿耿残灯夜未央,负墙闲对篆盘香。风号东北河冰合,月落西南竹影长。孤鹊欲栖频绕树,寒龟无息稳搘床。颓然坐睡那知晓,推户朝曦已满廊。
雷事,见天封题名,即此地也。既归,宿於近潭田舍翁家。是夜雷雨大作,望潭中火光烛天。明日,旁近言龙起大槐中。父老云,正月龙起,前此未见也。龙潭寺南*尊,冯丈所名笑青山、不解留客,林丘夜半掀举。萧萧暮景千山雪,银箭忽传飞雨。还记否。又恐似、龙潭垂钓风雷怒。山人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罗结同心柳带青,碧桃香里记将迎。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江楼不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