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玉树浑无地,世上银河自有桥。
宿冻即交山口路,冷波应减海门潮。
当年右席辞空在,今日扁舟兴转遥。
宽褐红炉温坐外,人间万事任寥寥。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依韵和吴七丈咏雪二首》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依韵和吴七丈咏雪二首》中文译文:
江边的玉树被雪覆盖得无处可见,
世间的银河自有一座桥。
夜宿山口的路已被冻结,
寒冷的波浪应该减少了海门的潮汐。
当年右席的离别话现在空无一人,
如今乘着小舟远离。
宽阔的朱红炉火温暖着坐在外面,
人间的万事任由冷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冬雪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的玉树被雪覆盖,象征了自然界的寂静和静谧,而世间的银河则象征了宇宙的广阔和永恒。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中还描绘了夜宿山口的路被冻结的景象,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障碍。而冷波减少了海门的潮汐,可以理解为岁月的流转使得人生的波澜也趋于平静。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当年离别之言如今空无一人,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人事易变的感叹。然而,如今的作者却乘着小舟远离,暗示着他已经超脱了尘世的纷扰,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外面的红炉温暖的景象,与人间万事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置身于自然之间,远离尘嚣,对人事的关注逐渐淡化,而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雪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并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超脱尘世的情感在宋代文人的诗歌中较为常见,体现了他们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圣学家傅自有师,更罗英俊侍经帷。治功尚论唐虞际,政体宁甘汉晋卑。猥向梁园陪末坐,敢凭尧历记佳期。羞囊已辨诗千首,准拟年年荐寿卮。
丈人居水南,未省价高索。平生丘壑事,长啸天宇窄。舍榜五株柳,宛是陶家宅。舍南数亩园,似与人境隔。方须漉酒巾,渐喜扶老策。以兹不愿仕,偶然似彭泽。青松手所种,抚之无愧色。都忘岁月徂,不受霜霰迫。是身等浮云,术也可不择。持此百年间,常恐中道画。旷哉遗世情,遇我
别访难遽了,不知寒夜长。回灯撤杯案,抱被宿船仓。载听远鸡唱,稍分征雁行。临风满掬泪,吹落一襟霜。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旋插杉枝蔽晓曦,缓摇轻箑自融怡。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无复趋炎同褦襶,但能寻睡学希夷。太仓日食五升米,老矣不嫌人更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