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在体内,影在形外。
必往体随,形行影会。
体性不存,形影安在。
影外之言,曾何足怪。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影论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性在体内,影在形外。
必往体随,形行影会。
体性不存,形影安在。
影外之言,曾何足怪。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人的本性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的本性存在于内心,而形象则表现在外貌。本性和形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呼应。然而,本性本身并没有实体存在,只有通过形象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那些只看到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本性的言论是不足为怪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外在形象的思考。诗中的四句话,每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过平仄和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词音调和谐。作者通过对性与影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人的本性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本性是内在的,是人的核心,而形象则是外在的表现。本性和形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当形象与本性相符合,才能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忽视本性,只看重外在形象的言论是肤浅和片面的。
这首诗词反映了邵雍深邃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重要的,而形象只是外在的附属物。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不能只看重外表的光鲜和表面的形象。这种思想在宋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与当时士人崇尚内在修养的价值观相契合。
总之,邵雍的《影论吟》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和形象的思考。诗词中的深刻哲理和启示性的意味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品味和反思的作品。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杏桃结子已成翁,稚绿中间着耄红。阶药元来如许寿,麦秋天气露春工。
厌闻世态已如聋,旧雨人来久绝踪。自笑云萍无定止,不图针芥有奇逢。侯门列鼎三牲奉,田舍巾车一鹿容。试问吟怀欲何向,定应羞傍马医钟。
败屋两三间,随僧且住山。诗无一朝废,官有十年闲。日上花明野,鸡啼门掩关。春风从草草,老态已斑斑。
昔者闻卢殷,颇为世所推。读书过万卷,尽以资於诗。复闻孟东野,气清而色夷。平生嗜章句,有甚於渴饥。二士学无子,所学竟不施。昌黎为买棺,又作铭墓辞。相去五百年,雪林酷似之。春谷古人徒,生死相维持。亦为立佳城,著文树穹碑。林兮信不忘,千载修名垂。
客行犯萧条,物态如寒冰。借问松窗人,久客将何营。答言慕幽禅,怀抱彻欲清。当年困流俗,鑽纸如痴蝇。一朝脱尘纲,决若飞鸟惊。斋盂趁后辈,卧氎陪老生。从兹辈行间,往往推先鸣。此道本无学,精粗不可评。忽然辨疆哉,独得分专城。物外怀抱好,醒来毛发轻。馀事不着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