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传新哢,间关出建章。
至清无奈玉,更巧莫如簧。
谷口凄寒甚,花阴淑景长。
上林栖处稳,慎勿近雕梁。
石延年(九九四~一○四一),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所在今北京)人,家于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时,以三举进士补三班奉职。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知济州金乡县。后改通判干宁事、永静军。入爲大理评事、直集贤院。明道元年(一○三二),加馆阁校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景祐二年(一○三五),通判海州(同上书卷一一六)。康定元年(一○四○),奉使河东(同上书卷一二七)。二年二年,以太子中臺、秘阁校理卒于京,年四十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四《石曼卿墓表》)。有《石曼卿集》(《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作《石曼卿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石延年诗》二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石延年诗,以抄本《两宋名贤小集·石曼卿集》一卷(原本藏臺湾,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鑑》(《四部丛刊》本)等书所引。又清李振纲辑《石学士诗集》一卷(道光二十年刊本),较底本收诗爲多,今删其重出,以其所余参校诸书所引,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和残句合编一卷。
《莺》是宋代诗人石延年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何处传新哢,
间关出建章。
至清无奈玉,
更巧莫如簧。
谷口凄寒甚,
花阴淑景长。
上林栖处稳,
慎勿近雕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以莺鸟为主题。诗人通过对莺鸟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的开头两句“何处传新哢,间关出建章”意味着新一轮的春天来临,莺声传遍了山谷和关隘之间,宛如是一曲建章之音。这里莺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暗含了希望与喜悦。
接下来的两句“至清无奈玉,更巧莫如簧”描绘了莺声的优美。莺鸟的歌声纯净如玉,无以言表的清澈动人,比起其他乐器的音调更为灵巧悦耳。
接着的两句“谷口凄寒甚,花阴淑景长”表现了春天初期的寒冷和花草初开的景色。谷口依然寒冷,但花草已经在花阴下茂盛起来,形成了美丽的景色,这种对比突出了春天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最后两句“上林栖处稳,慎勿近雕梁”给人以警示。上林栖息的莺鸟栖居得稳定,诗人告诫人们要保护好莺鸟的栖息地,不要靠近雕梁,避免对它们造成干扰。
整首诗词通过对莺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生命的珍视和环境保护的呼吁。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韵不飞。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従今日日非。〈四月十一日立夏。〉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天师羽化久,殊馆临官道。系马松门深,风清乱蝉噪。开基今几时,庭树皆连抱。有池号遗履,无地寻丹灶。金像独俨然,讵识何人造。学仙匪吾事,访古乃其好。物色聊默存,他年忆曾到。
阌乡右邑有吾亲,河上茅亭结构新。五老分明为北里,三峰咫尺是西邻。儿孙不厌闲游客,鸥鹭偏谙醉主人。彼此眠云相隐梦,从今应更往还频。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不如饮此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