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
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咏史上·河间献王》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位献王,通过对历史的咏叹和赞美,表达了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以及对黄土历史的思考。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礼乐将兴汉德凉,
活麟天把付锄商。
周官千载埋黄壤,
两汉如今几献王。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围绕着礼乐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展开。诗中提到了"礼乐将兴汉德凉",表达了对礼乐文化的推崇和重视。礼乐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化方式,它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使社会和谐稳定。"活麟天把付锄商"这句话则暗示了献王的功绩和贡献,他将天子的重要使命交托给了河间商人。这充分展现了献王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兴盛的忠诚。
接下来的两句"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则呼应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周朝的官吏们已经埋葬在黄土之下,而两汉时期的献王们也已经成为过去。这种变迁凸显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个体的渺小。通过描绘历史的起伏和王朝的更迭,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礼乐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思考和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献王的称颂,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仰和对国家兴盛的期望。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带给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思索。
每怪陵瓜传五侯,何须径竹候羊裘。渔樵来往人皆好,丘壑行藏老即休。巢燕阁头飞娜娜,戏鱼篱尾出悠悠。采莲采芰明朝兴,早向东邻买小舟。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若问先生归去来,此行直是到天台。碧桃瑶草紫芝熟,到日须容醉玉杯。
忆昔呼鹰塞草枯,妖狐狡兔笑谈无。明窗见画空三叹,恍若霜郊遇猎徒。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山鸟旦夕鸣,有类
少年三十士,嘉会良在兹。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意荡晼晚景,喜凝芳菲时。马迹攒騕褭,乐声韵参差。视听改旧趣,物象含新姿。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淹中讲精义,南皮献清词。前贤与今人,千载为一期。明鉴有皎洁,澄玉无磷缁。永与沙泥别,各整云汉仪。盛气自中积,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