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牵淮舸共寻源,且踏青青绕杏园。
忆我旧时光宅路,依然桑柳映花繁。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游城东示深之德逢》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欲牵淮舸共寻源,
且踏青青绕杏园。
忆我旧时光宅路,
依然桑柳映花繁。
中文译文:
我欲牵引着淮河的船只一起寻找它的源头,
同时在青青的原野上漫步,绕过杏花园。
回忆起我过去的时光,家宅的道路,
桑树和柳树依然繁茂,映照着盛开的花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王安石游历城东时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他想要牵引着淮河的船只去探寻它的源头,同时在翠绿的原野上漫步,绕过杏花园。这些景象勾起了他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行走过的家宅道路,那些桑树和柳树依然茂盛,映照着盛开的花朵。
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诗人以寻找淮河源头和漫步原野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寻。他的回忆和对桑树、柳树的描绘,展示了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循环。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过去时光的热爱与眷恋。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回忆过去,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这首诗词呈现出一种淡雅而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感悟。
步虚声裹八奇翁,八奇须信古英雄。宾朋未散山翁醉,听歌同入醉乡中。
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笔端未办夸三绝,酒里犹能扫二豪。又向诗坛蕲借一,强磨铅钝齿吹毛。
弹压殊非翼翼商,藉公惠养破天荒。从今若说京都政,不数前张数后张。
想玉人花容柳眉,不由人不如呆似痴。无奈云山遮蔽,生隔断路东西,生隔断路东西。
残菊无复花,游蜂抱枯丛。我老复多疾,寄迹穷巷中。开门无客至,安取樽不空。夕阳挂高树,此日还匆匆。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