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榻卧云屋,欹枕仔细听。
误疑鸣珂声,不知水泠泠。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玉佩》
朝代:宋代
作者:刘过
玉佩挂在室内,我躺在云屋的床榻上。我侧卧着,细心倾听着周围的声音。我错误地怀疑那声音是鸣珂的声音,实际上却是清澈的水流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云屋中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诗人躺在床上,静静地倾听着周围的声音,引发了他内心的疑惑和错觉。他错误地将水流声误认为是鸣珂的声音,这表明他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出现了一些偏差。
通过这种错觉,诗人传达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和思考。这首诗揭示了人类感知和认知的主观性,以及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的误解和错误。诗人以一种细腻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自身感知能力的怀疑和对于真实性的追求。
这首诗中运用了错觉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声音的错觉和对水流声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他对于感知和认知的独特观察。这种观察引发了他对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在感知世界时常常受到错觉和主观思维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微妙的方式揭示了人类感知和认知的复杂性,通过错觉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于真实和虚幻之间边界的思考。这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深度,引发人们对于自身感知能力和对外界的理解方式的思考。
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
天意诚难测,人言果有不。便令江海竭,未厌虎狼求。独下伤时泪,谁陈活国谋。君王自神武,况乃富貔貅。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白刃纷纷避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药市申公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新秋气肃。此日仙翁曾诞育。禀赋应遍。绿□朱颜似少年。阶庭兰玉。行见儿孙俱曳绿。更祝遐龄。愿比庄椿过八千。
雪月共高寒,求多意未阑。林逋五品服,宋璟九还丹。老友松筠健,贤宗鼎鼐酸。任渠蜂蝶闹,难作武陵看。
学古光阴惜寸分,济时心胆慕华勋。少年有意不称意,暮景欲云何所云。行矣未能真不惑,归与长恐遂无闻。朝来不敢看清镜,怕有轻霜下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