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竹上露,点缀如明珰。
垂枝乍惊重,映日复能光。
聊可助清兴,安知为羡祥。
应从草制暇,延咏对华觞。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又和北轩竹上甘露》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家竹上的露水,如明珰一样点缀其中。垂下的枝条突然惊动起来,再次映照着阳光。它或许能助长清雅之情致,但谁能知晓它是否真的令人羡慕祥和呢?或许应该从草制的闲暇中来领略,延续歌咏之美,与华觞相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竹上的露水为题材,通过描绘竹上的露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诗词通过对竹上露水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了一种诗意的意境和思考。
诗中的竹上露水被形容为明珰,点缀在竹上,给人以明亮、纯净之感。垂下的竹枝突然惊动起来,映照着阳光,呈现出一种动态和变化。这种景象可供人陶冶清雅之情致,使人心生愉悦和欢畅。
然而,诗中的诗人对竹上露水的价值和意义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安知为羡祥?”意味着虽然竹上的露水或许具有美好的品质,但我们是否应该真的羡慕它,将它视为一种祥和的象征呢?这种怀疑反映了诗人对虚幻事物的思考和对世俗观念的反思。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欣赏诗意和美好事物的建议。他认为要真正感受到这种美好,应该从草制的闲暇中来领略,延续歌咏之美,与华觞相对。这里的“草制暇”指的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片刻的休闲和安逸,通过诗歌来领略和歌咏美好事物,与华觞(华丽的酒杯)相对,表达了寻求真正美好和诗意的愿望。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通过对竹上露水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和诗意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虚幻事物和世俗观念的思考和怀疑。诗人建议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休闲和美好,通过诗歌来感受和歌咏真正的美好和诗意。
好在东都孺子孙,壮年曾谒舍人门。只今此道同终少,君独深藏耻自论。
七十古来稀,未为稀有。须是荣华更长久。满床靴笏,罗列儿孙新妇。精神浑是个,西王母。遥想画堂,两行红袖。妙舞清拥前后。大男小女,逐个出来为寿。一个一百岁,一杯酒。
虚亭突兀枕崇冈,玉宇无风秋自凉。地阔群山争逶迤,天低远树立微茫。阴晴易辨云霞色,晓夕常吞日月光。我亦清心官事省,葛巾藜杖得徜徉。
我自三山失马余,君方千里问津初。衣冠万室催科易,礼乐元戎节目疎。谨勿向人徵外事,只须着意访奇书。一年正好榕阴密,丹荔黄蕉奉版舆。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独有孤臣流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县债三年了,乡心万里飞。一身如许瘦,百姓不妨肥。买宅凭谁办,抱琴何处归。诸公竞推毂,稳去着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