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阴消尽见春和,初放扁舟溯绿波。
水际踏青怜日暖,林间举白为花多。
狂从田妇窥篱看,醉任家童乔鼓歌。
年少纵欢饶点检,老欢终不挂谁何。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又和子华》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豁达乐观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沉阴消尽见春和,
初放扁舟溯绿波。
水际踏青怜日暖,
林间举白为花多。
狂从田妇窥篱看,
醉任家童乔鼓歌。
年少纵欢饶点检,
老欢终不挂谁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欢乐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的开始,作者描述了沉闷的阴云消散,春光明媚的景象重新出现。初春时节,他乘坐小舟顺着绿波行驶,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这里的绿波和扁舟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一种宁静和欢乐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人们在水边踏青的情景。他们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畅享春日的暖意。水边的景色美丽如画,花朵盛开,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之感。这里的水际和林间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场所。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农村的田妇和家里的童子。田妇窥视篱笆,家里的童子高兴地击鼓唱歌。这种描写给人一种朴实、自然的感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欢乐和纯真。诗人并不掩饰人们的欢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年少时,尽情享受欢乐,无所顾忌;而到了老年,依然保持愉悦的心境,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而失去快乐。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又和子华》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展现了一幅欢乐、宁静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生的乐趣。
古来一代文章事,自有风骚翰墨臣。今日苏门四君子,异时邺下七诗人。
朱门未知禅悦义,富不期奢奢自至。二韮虽寒故是公,万羊贾祸徒封卫。我公居尘不染尘,便随一钵遗甘辛。出家虽非将相事,食菜要是英雄人。臞儒一生用心苦,何曾梦见鸡映黍。中丞惜福幸见分,晚食从公当羔羜。
清风无人兼,自可入吾手。明月无人并,自可入吾牖。中心既已平,外物何尝诱。余事岂足论,但恐樽无酒。
雪宫词客燕宫游,一轴烟花象外搜。谩把蜀纹当昼展,徒夸湘碧带春流。吟时致我寒侵骨,得处疑君白尽头。从北南归明月夜,岭猿滩鸟更悠悠。
乾道运无穷,恒将人代工。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介胄清荒外,衣冠佐域中。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野霁伊川绿,郊明巩树红。冕旒多暇景,诗酒会春风。
散尽黄金为买书,时人笑我太痴愚。一朝有子如尧叟,何处无人说老苏。可谓死而无憾者,孰云文不在兹乎。渊明地下闻君葬,也散黄花作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