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古来色,河流无尽声。
行舟自往返,群木几枯荣。
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
我来何所得,聊此濯尘缨。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爲底本,参校清干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爲一卷。
《游三门开化寺》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三门开化寺的景色和感受。
诗中的第一句“山石古来色,河流无尽声”表达了山石的古老和河流的无穷之声。这里的山石和河流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和不变。作者通过这句诗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和永恒之美。
接下来的两句“行舟自往返,群木几枯荣”描述了作者乘船在河流上往返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周围的树木的生长和凋零。这里的行舟和群木象征着人类的行动和自然界的变化。通过这两句诗,作者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和变化的无常。
接着的两句“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描绘了狂暴的大象难以驯服,以及虚幻的华丽事物的消失和再生。这里的狂象和空华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的困难和虚幻。通过这两句诗,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两句“我来何所得,聊此濯尘缨”表达了作者游览此地的目的和感受。作者在这里思考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和收获,同时也表达了通过游览来洗涤心灵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它展示了作者对永恒之美、变化无常和心灵洗涤的追求。
青山修竹矮篱笆,彷佛林泉隐者家。酷爱绿窗风日美,鹤梳轻毳乱杨花。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莺蝶太匆匆。恼杀哀翁。牡丹开尽状元红。俯仰之间增感慨,花事成空。垂柳绿阴中。粉絮濛濛。多情多病转疏慵。不是东风孤负我,我负东风。
翠袖娇鬟舞石州。两行红粉一时羞。新声难逐管弦愁。白发主人年未老,清时贤相望偏优。一尊风月为公留。
物贵皆由楮币轻,近闻五岭亦通行。旧时白苇黄茅里,有犬鸡声布有声。
力荐资深入柏台,独延吉甫客翘材。如何岁晚钟山寺,只见黄州副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