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段飞桥着翠烟,云间有路想通天。
古来何事非陈迹,道是神仙不见仙。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武夷》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几段飞桥着翠烟,
云间有路想通天。
古来何事非陈迹,
道是神仙不见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游武夷山的景色和神奇之处。诗中描述了几座飞桥笔直地延伸到青翠的烟雾之中,仿佛连接了云间的路,让人联想到通向天堂的道路。作者提到陈迹,表达了古往今来到过武夷山的人都会有所感受和体验,而神仙却无法亲眼目睹这一奇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之处。诗人通过描述飞桥和翠烟,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诗人用“云间有路想通天”一句,表达了对武夷山的景色的赞叹和向往,将其与通向天堂的道路相提并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最后两句中的“陈迹”指代到过武夷山的人,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历者对这里景色的共鸣和感悟,而“神仙不见仙”则暗示了武夷山的美景超越了凡人的想象力。整首诗词意境明朗,情感充实,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也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平时莲实吾羊枣,日饫甘寒不自疑。病恐伤生来源事,居多节口甚婴儿。舌融沆瀣诗能说,手掬珠玑我属思。对酒移风劳想像,静看千柄泛前池。
赤脚踏层冰,素蟾浴清水。可怜偷桃儿,竟以寒饿死。木瓢挂空壁,蠹册堆破几。有子如矮奴,踉啮入城市。
圣君宵旱念生民,重命甘盘秉国钧。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羹和旧鼎黄金铉,雪压新堤白玉尘。应念前年献诗客,谪官无俸不胜贫。
风流人物曹刘上,俊逸诗章鲍谢间。好似骑鲸天上去,不应著脚向尘寰。
去年借宅寄生儿,今岁群儿又学伊。差面见他莺与鷰,向人强道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