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过石桥行,松下清流载濯缨。
洞隔烟霞知地远,坛连仙佛信天成。
人如云意俱闲适,山带霜容似瘦生。
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张公祠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十年后重游张公祠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十年后再次踏上石桥行,松树下水清流轻拂衣缨。山洞遮挡烟霞,让人知晓这片土地的遥远,祭坛连结着仙佛,彰显了天地间的信仰。人们心境如云般悠闲自在,山峦披霜,显得苍瘦而有生气。离开亭皋,踏上归途,不久之后,林间山谷又将迎来寒意的盟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游张公祠的场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表达了对自然、信仰和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石桥、松树和清流等自然元素,塑造了一幅宁静清新的山水画卷。同时,祭坛上的仙佛信仰象征着人们对于超越世俗的追求和对天地间神圣的崇敬之情。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境愉悦、自在闲适,仿佛云般飘逸。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信仰的融入与体悟。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为基调,通过细腻而流畅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山水自然和信仰的独特感悟。松下清流、山洞烟霞等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通过描述人们的心境,诗中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意境。人们心情如云般悠闲,山峦披霜显得苍瘦而有生气,给人以深思和启示。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信仰的敬畏之情,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察。
这首诗以其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凝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示了李曾伯对自然和信仰的独特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同时,通过具象的景物描写和抽象的心境描绘的结合,使整首诗具有了层次感和内涵,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引发。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