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复翩翩,秋床烛屡昏。
真为说万物,岂止挟三言。
问义曹溪室,捐书阙里门。
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与宝觉宿精舍》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诗词的中文译文:
扰扰复翩翩,
秋床烛屡昏。
真为说万物,
岂止挟三言。
问义曹溪室,
捐书阙里门。
若知同二妄,
目击道逾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宋代写的,题目为《与宝觉宿精舍》。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的探索和思考。
诗的开篇,以扰扰复翩翩的形象描绘出一个忙碌而繁忙的景象,暗示了人世间的纷扰和喧嚣。接着,秋天的夜晚,床上的烛光屡次昏暗,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疲倦和迷茫。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向往。他认为佛教能够真正解说万物的真谛,而不仅仅是言辞的表面。这里的“挟三言”指的是言辞的限制和局限。作者认为佛教所传授的智慧能够超越言辞的约束。
接下来,王安石提到了曹溪禅宗的禅房,并表示自己想去向禅宗寻求真理。他愿意将自己的书籍捐献给禅宗,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和谦逊。
最后两句“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表达了诗人的虚心态度和对道路的追求。他认为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了解道路的真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佛教禅宗的敬仰和探索,表达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疲惫感。通过对禅宗的赞美和自我反思,王安石展现了他对心灵平静和内心解脱的向往。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春长秋风败黄叶,白发老人慵把镊。光景如箭亦如飞,我不聪明贤者说。知近知深知更远,善缘恶境勿交涉。勿交涉,语重叠,古往今来闲日月。
养生肯羡葛洪砂,醒困还评陆羽茶。溪上揽云归酒屋,雨中看瀑忆樵家。时时禽鸟鸣心曲,岁岁风霜趱鬓华。窗户生香还有意,夕阳红皱石榴花。
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
星榆叶叶昼离披,云粉千重凝不飞。昆玉楼台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