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雨过》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过
东南流注已鸣涧,
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
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
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
终年苦乐会须匀。
中文译文:
雨过后,水从东南流入山涧,
西北的云雾微弱,仅能掩盖尘土。
人们共同怀抱着艰难、食物匮乏和疾病,
而上天之神却没有不仁的人。
云雾已经分开,贫穷没有福报,
只有举行雩祭才能认识到社会中的神明。
田地里相望着没有一座房屋,
整年的辛苦和快乐都需要平均分配。
诗意和赏析:
《雨过》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贫困和艰难的场景,展现了苏辙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思考。诗中的雨过意味着一次洗涤,也象征着困境之后的希望。东南流注已鸣涧,描述了雨水顺流而下的景象,暗示了希望和生机。西北的云雾微弱,掩盖不住尘土,表现了困苦和贫穷的现实。
诗中提到人们共同怀抱着艰难、食物匮乏和疾病,表达了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同情和关注。苏辙通过描绘人们的艰辛和痛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不满,呼吁天公应该对人们更加仁慈公正。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云雾分开,贫穷没有福报,需要举行雩祭来认识社会中的神明。这表明苏辙认为社会需要信仰和仪式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通过集体的祭祀活动来寻求社会的改善和救济。
最后两句诗提到田地里相望着没有一座房屋,强调贫困和困苦的普遍存在,同时也表达了对财富和资源分配的不公。苏辙认为贫富应当平均分配,让整年的辛苦和快乐得到公平对待。
总的来说,苏辙的《雨过》通过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不满之情。同时,他也提出了通过信仰和仪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呼吁社会对财富和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观点。这首诗词反映了苏辙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叶叶新春筠,下复清浅流。微风屡此来,决决复修修。诗人月下吟,月堕吟不休。
棣华晴雨好,风急手足寒。百战今谁在,羁栖见汝难。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贼火遍郊坰,飞焰侵星汉。积雪似空江,长林如断岸。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阴阴云日江城晚。小院回廊春已满。谁教言语似鹂黄,深闭玉笼千万怨。蓬莱易到人难见。香火无凭空有愿。不辞歌里断人肠,只怕有肠无处断。
窗明帘薄透朝光,卧整巾簪起下床。背壁灯残经宿焰,开箱衣带隔年香。无情亦任他春去,不醉争销得昼长。一部清商一壶酒,与君明日暖新堂。
为向东林问起居,更询李白近何如。携琴想对青霞顶,觅句应巡碧玉除。无复风流陪二老,空怜憔悴似三闾,冰霜凛凛河流断,安得双鱼送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