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阙齐紫清,驰道直如线。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御街行》是宋代晁补之所作,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双阙齐紫清,驰道直如线。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
诗意:
《御街行》描绘了一幅繁忙的皇宫街道景象。御街上双门雄伟,紫色的宫墙清晰可见,整个街道笔直如线。尘土飞扬,行人来来往往,但彼此相遇却无法相见。道路两旁有高高的槐树枝条,街道下方有清澈的涟漪流动。红色的栏杆将街道分隔开来,贵族乘车驰过中央。诗人问那位煌煌子(指贵族)是谁在这条中央道路上行驶。他进一步提到官员的轻贱地位注定了他们无法与贵族同行。效法别人的行为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只能东西奔波,追随着各自的事务。
赏析:
《御街行》通过对皇宫街道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的繁华和尘嚣。诗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双阙齐紫清"、"煌煌尘内客"、"高槐枝"和"清涟漪"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街道的宏伟和热闹。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衬托了贵族与官员之间的差距。贵族驾车通过中央道路,而官员只能在旁边行进,无法与贵族同等地位。这种对比衬托了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和官员的无奈处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此外,诗人还通过"相逢不相见"的描写,表达了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疏离感和互相之间的隔阂。无论行人如何匆忙地穿行于街道,彼此之间的相遇只是短暂而无意义的,他们无法真正交流和相互了解。这种情感上的隔阂也与社会等级的差距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
总的来说,晁补之的《御街行》通过对宫廷街道的描绘,呈现了宋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繁忙都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深藏岩谷里,初不要人知。苦是午难掩,春风得意吹。
准拟清光满十分,论文那用醉红裙。天公有意韬阴采,风伯无威扫曳云。东道浴儿方洗腆,南斋留客更殷勤。朦胧碧涧三更路,衣袂悠然桂子芬。
冯唐垂老郎潜后,李白风流罢直余。解组同归荣故国,剖符仍得奉安舆。家声未替三公旧,葬客应倾数郡车。德映闺门人莫见,埋文子细列幽墟。
子去何凄断,乡关岁月新,荒山寒带雨,古驿夜无人。生死风前烛,音容梦裹身。临分感平昔,挥泪到松筠。
绛节高翔不可攀,尚留遗几在空山。月明曾有芳箫过,松老时看旧鹤不。岩下春归花寂寂,壁间云暗藓斑斑。开元已远霓裳绝,野草青青辇路閒。
筑室西山下,孤标未易亲。长闲如野鹤,偶出似祥麟。属者陪髦士,嗟呼瘗玉人。北风吹老泪,空滴暮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