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南迁粗有归,一轩临路阅奔驰。
市人不惯频回首,坐客相谙便解颐。
惭愧天涯善知识,增添城外小茅茨。
华严未读河沙偈,偃仰明窗手自披。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寓居二首其一东亭》
十口南迁粗有归,
一轩临路阅奔驰。
市人不惯频回首,
坐客相谙便解颐。
惭愧天涯善知识,
增添城外小茅茨。
华严未读河沙偈,
偃仰明窗手自披。
中文译文:
十口南迁归家田野,
一座亭子临街道。
城市人们不习惯回头望,
坐着的客人却领悟其中的滋味。
我惭愧于远离故土,
却在城外添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
尚未读完《华严经》和《河沙经》,
我静静地坐在明亮的窗前自己默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写的,表达了他隐居乡间的生活和对文化修养的思考。诗中描述了他一家十口人南迁回到农村的场景,建起了一座临街的亭子。与繁忙的都市不同,城市人们习惯了匆忙前行,很少回头顾及周围的环境,而坐在亭中的客人却能在宁静中体悟生活的真谛。
苏辙在诗中自嘲地说,在天涯漂泊的日子里,他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却为自己添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他承认自己尚未读完《华严经》和《河沙经》,但他在明亮的窗前静静地坐着,自己默诵经文,表明他对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坚持与努力。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苏辙对于安静、宁谧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他以自嘲和自省的态度,展示了对自身修养的不满和追求进步的决心。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苏辙的生活境况,又抒发了他内心的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感受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挼碎。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饱来觅睡,睡起逢场作戏。休说古往今来,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也不蕲仙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懒共贤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杂剧打了,戏衫脱与呆底。
秧畴水落荇渠尖,玉石当中碧一奁。石面平铺波面皱,千花织出水精帘。
池上凉台五月凉,百花开尽水芝香。黄金买酒邀诗客,醉倒檐前青玉床。
生涯万事有苍苍,应任流萍便越乡。春水独行人渐远,故园归梦夜空长。一声隔浦猿啼处,数滴惊心泪满裳。不为知音皆鲍叔,信谁江上去茫茫。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独禄独禄,恶水浊。仇家当族,孝子免污辱。孝子躯干小,勇气满九州。拔刀削中睨父仇。父仇未报,何面上父丘。漆仇头,为饮器;脔仇肉,为食嘬,头上之天才可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