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幸得奉仙翁,开口良辰一笑同。
节物催人双鬓水,人生何必慕登瀛。
三方翠巘天同色,四面黄云掌样平。
更著回还如蒂白,殷红时暂惬秋容。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与刘学录》是宋代陈宓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年来幸得奉仙翁,
开口良辰一笑同。
节物催人双鬓水,
人生何必慕登瀛。
这首诗以作者与刘学录相遇为背景,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和对人生观的思考。
诗意:
这些年来,我有幸遇到了仙翁(指刘学录),每次他开口笑,都是吉祥的良辰。岁月的流逝催促着我的双鬓变白,但我想,人生何必追求登上神仙居住的瀛洲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与刘学录的相遇,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中的“奉仙翁”指的是刘学录,他被赋予了仙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境界。作者认为刘学录的一笑就是吉祥的良辰,显示出他对刘学录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诗中的“节物催人双鬓水”一句,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无情,时间的推移使作者的双鬓渐渐变白。这里的“节物”指的是季节的更替,暗示着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最后两句“人生何必慕登瀛”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瀛洲是神话中的仙岛,象征着超越尘世的理想之地。作者通过质问的口吻,暗示人生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并不一定是必要的,人生本身就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诗中的色彩对比也增加了意境的丰富,翠巘和黄云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人生追求的思考,通过与刘学录的对话,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千金宝剑万金装,笑掷胡姬绿酒床。醉跃紫骝呼侠客,东风吹入斗鸡场。
人言山水钟人物,我道英灵属此花。枯死犹堪作香供,不同桃李混泥沙。
反虏鲸鲵世共雠,汉公勋业过伊周。市门洒泪尘埃里,谁与朝廷植委裘?
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有如飞蓬人,去逐万里游。登高望浮云,仿佛如旧丘。日从海傍没,水向天边流。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希君同携手,长往
我有二顷田,长洲东百里。环涂为之区,积葑相连纚.松江流其旁,春夏多苦水。堤防苟不时,泛滥即无已。粤余病眠久,而复家无峙。田峻不胜荒,农功皆废弛。他稼已如云,我田方欲莳。四际上通波,兼之葭与苇。是时立秋后,烟露浩凄矣。虽然遣毕功,萎约都无几。如何海上风,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