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窗徙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叶小鸾(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父叶绍袁,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诗词,偕隐分湖。小鸾为沈宜修的第三个女儿,刚出生时,宜修念及家贫乏乳也念及表妹张倩倩子女俱亡,将小鸾送予沈自征、张倩倩抚养。小鸾灵慧早熟,工于诗律。“三四岁,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10岁时养母去世遂归叶家,能成妙对,12岁浓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随父到了金陵,教之学咏,遂从此能诗,多佳句。14岁能弈棋,16岁善弹琴,清泠可听。又擅绘画,摹山水,写花蝶,书法亦秀劲。
小鸾性格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自恃颖姿,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而济楚清雅,所最喜矣。能饮酒,善言笑,潇洒多致,高情旷达,仁慈宽厚。许配昆山张维鲁长子立平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时年仅十七岁(虚岁)。七日入棺,举体轻盈。家人咸以为仙去。其姐叶纨纨因妹逝,归哭过哀,病发而死。
《雨夜闻箫》是清代诗人叶小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纱窗徙倚倍无聊,
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
隔帘微雨湿芭蕉。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雨夜听到箫声的场景。诗人倚着纱窗,感到倍感无聊,熏香燃烧的香炉也显得懒散。突然间,一缕箫声传来,诗人不禁想知道这动人的音乐从何处飘来。同时,透过帘子,微雨洒在芭蕉叶上,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雨夜中的一幕。虽然只有四行,但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递出了一种寂寥、清幽的氛围。纱窗和香炉的存在,突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聊,也与雨夜的静谧相呼应。而一缕箫声的出现,打破了寂静,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和温暖。诗中的隔帘和微雨湿芭蕉,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雨夜的意境,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气息。
整首诗词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寂寥和孤独的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一丝渴望与希望。尽管环境和心境都被雨夜的寂静所笼罩,但这缕箫声的出现,给予了诗人一丝安慰和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清代诗人叶小鸾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触觉。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萧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千讨万讨讨不见,都不要讨却成现。十字街头逢阿爷,眉毛盖眼胡须面。
关中父老望王师,想见壶浆满路时。寂寞西溪衰草里,断碑犹有少陵诗。
金沙堆前风未平,赤沙湖边波不惊。客行但逐安稳去,三十六湾涨痕生。沧洲寒食春亦到,荻芽深碧蒌芽青。汨罗水饱动荆渚,岳麓雨来昏洞庭。大荒无依飞鸟绝,天地惟有孤舟行。慷慨悲歌续楚些,彷佛幽瑟迎湘灵。黄昏惨淡舣极浦,虽有渔舍无人声。冬湖落*此蹔住,春潦怒长随佣耕。
天公怜我欲元邻,得近芝兰久益芬。定免幼安还割席,拟从东野若为云。归鞭那有蓝关雪,别梦应通鲁水芹。强饭勉之书满载,与君千里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