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底浮云合,从何细雨零。
庭中方照影,叶上已传听。
耿耿深翻鹊,飘飘暗堕萤。
倦身抛曲几,高枕对疏棂。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月方上雨忽作》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一幅月夜中雨细如丝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月方上雨忽作,
庭中浮云合拢,
雨点从何细零。
月光照在庭院,
雨声已传到树叶。
黑白鹊鸟扑扇翅膀,
幽暗中闪烁飞舞的萤火虫。
倦意使我离开书桌,
躺在高枕上凝望窗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月夜雨细的景象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在这个月夜里,诗人抛开手中的书卷,沉浸在这宁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诗词开篇以"月方上雨忽作"为句,揭示了雨水突然而至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庭中浮云合拢,雨点从何细零"的形象描写,展示了雨水稀疏细小的特点。这里的浮云和雨点成为诗人描绘雨夜氛围的重要元素。
接下来的两句"月光照在庭院,雨声已传到树叶",通过描绘月光和雨声的互相映衬,表达了一种幽静而静谧的氛围。月光的照耀和雨声的传播使得整个庭院充满了一种安静而神秘的韵味。
下半部分的描写引入了一些动物形象,如"黑白鹊鸟扑扇翅膀"和"幽暗中闪烁飞舞的萤火虫"。这些形象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幽深感,也为整个作品注入了一丝生动的色彩。
最后两句"倦意使我离开书桌,躺在高枕上凝望窗外",表达了诗人因为疲倦而放下手中的事物,静静地躺在高枕之上,凝视窗外的夜景。这种舒适而宁静的环境,与开篇的雨夜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一种宁静而寂寞的意境。读者可以感受到雨夜的幽静,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绪的飘荡,进而引发对生活、对自我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乱花飞絮。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暗掩将、春色去。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
朱家亭子象悬匏,阶莹青莎栋剪茆。瘿挂眼开欺鸲鹆,花缘网结妒螵蛸。有时风月输三虎,无壁琴书属四郊。土木欲知精洁处,社天归燕怯安巢。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万壑初收雨,鸦声唁客劳。溪寒鱼队散,秋静鸟行高。碧嶂前兼后,青猿断更号。卷帘双眼远,绕舍绿周遭。
三脚灵龟荒径走,一枝瑞草乱峰垂。昆见闻含山先润,闵兔怀胎月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