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情虽久,为霖意若何。
天心如见用,风力不消多。
冷湿朝仙洞,寒迷宿岛窠。
飞扬终得路,曾入汉皇歌。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云》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抱石情虽久,
为霖意若何。
天心如见用,
风力不消多。
冷湿朝仙洞,
寒迷宿岛窠。
飞扬终得路,
曾入汉皇歌。
诗意:
这首诗以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云的赞美和思考。诗中描绘了云的形态、特征和作用,以及云所带来的美妙景象和深远意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云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邃思考。诗的开篇写道:“抱石情虽久,为霖意若何”。这里把云比作抱石情,表达了诗人对云的深深依恋之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云的存在和润泽的意义是怎样的。
接着,诗人写道:“天心如见用,风力不消多”。这里将云比作天的心脏,意味着云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诗人认为,云是天空的表情和心绪的体现,虽然云的形态不断改变,但它所承载的力量却是无穷的,风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消散它。
下文描写了云带来的景象和效果:“冷湿朝仙洞,寒迷宿岛窠”。这里以形容词“冷湿”来描绘云的特性,给人一种湿润而清凉的感觉。洞和窠是隐喻,代表着被云遮蔽的山洞和小岛,也暗示了云的浩渺和遥远。
最后两句“飞扬终得路,曾入汉皇歌”,表达了诗人对云的赞美和敬仰。诗人认为,云虽然飘忽不定,但最终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和使命。曾经有过飞扬的云也被汉皇歌颂过,这里暗示了云的历史渊源和崇高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云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云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对云的形态、作用和意义的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艺术感。
西出阳关有旧知,薰风渌水泛莲时。烦君传语诗书帅,更寄台城别後词。
忽见平安字,封题是老亲。自惊为客久,不敢述家贫。松菊纵多故,路途惟一身。临风应不尽,还问寄书人。
长干风景地,台上每淹留。云树空濛色,烟江缥缈流。席前芳草暮,钟外雨花收。梦寐城南路,何年寻旧游。
岐汴无烦和协使,秦云送我入梁园。残灯半夜梦回雨,心事谁来恸哭论。
谒入久不出,兀坐如枯荄。苍头前致词,问我何因来。士节久凋丧,人情易嫌猜。本无性命忧,不去安待哉。
一别经年见未曾,冲寒相值意凌兢。肌肤姑射仙人雪,品格中山孺子冰。清浅池塘春未动,黄昏篱落月初棱。从来自倚心如铁,被恼如今似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