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杂诗》是唐代诗人王季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采山仍采隐,
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
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
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
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
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
且与枳棘林。
中文译文:
我采摘山上的草木,同时也采摘隐逸的心境,
在山中而不深入深山。
手持斧头远游,这并非是普通木匠的心思。
浓密的青桐枝叶,
被伐木砍柴的活动所侵蚀。
斧声回荡在山谷中,
四面听去,却无人能领悟其中的音律。
难道这是为了做炉下的柴火,
却要被摆放在厅堂上的琴旁?
凤鸟已经久违停栖,
它宁愿与枳棘丛林为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诗人在采摘山上的草木时的心情和思考。诗人采山不仅是为了获取物质资源,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远离尘嚣。他持斧远游,但他的心思并非只是普通的木匠,他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利益,更是精神的满足。
诗中描述了青桐枝受到伐木砍柴的侵害,这可以被视为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象征。斧声在山谷回荡,却无人能理解其中的音律,这暗示了诗人的孤寂与被误解的境遇。
诗的最后,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追求的思考。他提到鼎下的柴火和堂上的琴,暗示了功利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对立。凤鸟久违停栖,与枳棘丛林为伴,表达了诗人宁愿选择艰难的环境,也不愿迎合世俗的追求。
《杂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和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诗中的意象和对比,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步虚声裹八奇翁,八奇须信古英雄。宾朋未散山翁醉,听歌同入醉乡中。
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笔端未办夸三绝,酒里犹能扫二豪。又向诗坛蕲借一,强磨铅钝齿吹毛。
弹压殊非翼翼商,藉公惠养破天荒。从今若说京都政,不数前张数后张。
想玉人花容柳眉,不由人不如呆似痴。无奈云山遮蔽,生隔断路东西,生隔断路东西。
残菊无复花,游蜂抱枯丛。我老复多疾,寄迹穷巷中。开门无客至,安取樽不空。夕阳挂高树,此日还匆匆。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