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北窗下,嘈嘈林间鸣。
声各奏小大,谅亦随其形。
倏然气肃冽,一夕俱沈冥。
试语尘中士,细听秋虫声。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杂兴二首》是宋代叶茵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安静的北窗下,林间传来各种不同的鸟鸣声。
它们的声音大小不一,像是各自奏着不同的乐曲。
随着声音的变化,心情也随之起伏。
突然间,气温变得严寒,整个夜晚都沉浸在黑暗中。
我想对尘世间的士人说几句话,细细倾听秋虫的声音。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窗外的鸟鸣声和气温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对人生境况的思考。鸟鸣声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各种形式和大小的声音共同构成的自然交响乐。诗人通过描绘声音的变化,折射出心情的起伏和人生的不可预料性。而气温的突然转变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事物的无常性。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尘世间的士人的思念和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细细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赏析:
《杂兴二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叶茵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鸟鸣声和气温的描绘,诗人以微妙的方式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万象的多样性。诗中的北窗和林间,象征着一个安静、与世隔绝的环境,使诗人能够专注于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并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诗人用"兀兀"和"嘈嘈"来形容北窗下的安静和林间的喧嚣,通过对比突出了鸟鸣声的丰富多样性。最后,诗人通过试语尘中士、细听秋虫声的句子,表达了对士人们的思念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词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声音和气温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让读者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声音的力量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无常和世间事物的多样性。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叶茵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敏感洞察力。
万里一飞篷。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有怀南涧老,月冷梦魂赊。烟闭金丹灶,云迷玉斧家。高云嗟缥缈,醉墨喜倾斜。明日秋风起,愁看菊蕊花。
眼底论人物,如君亦壮哉。作书犹乞米,造物不怜才。跋履妨诗笔,祛除近酒杯。飞尘栖剑室,归棹莫迟回。
杜鹃啼血诉春归,惊落残花满地飞。惟有帘前双燕子,惜花衔起带香泥。
泉光四散骇猿猱,迸起平池点滴高。谁欲斗量徒积梦,人将瓶汲肯辞劳。声随夜雨穿疏箔,名逐春风入小槽。别有雷峰峰下圃,一泓埋没在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