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杂兴十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首诗词。该诗词表达了对于时世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引用,表达了对于道德和品德的思索,以及对于真正的英雄和贤人的渴望和敬仰。
诗词的中文译文: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方回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人情冷暖的触动和思考。他通过引用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表达了对于道德和品德的思索,以及对于真正的英雄和贤人的向往和敬仰。
诗的开篇“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表达了对于诗和礼的重要性的思考。方回认为,诗和礼是可以唤起人们思考和感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王莽那样的人所能理解和体会的。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表明方回对于功利和虚荣的质疑。他认为,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人并不代表世间所有人,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桓玄那样的人才能达到成功和成就。
接下来,方回引用了鲁国的孔圣旃,来对比自己和孔子的差距。“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表达了方回对自己才学和品德的怀疑和自省。他认为自己远远不及孔圣旃那样的伟大圣贤。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表达了方回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他希望能够看到真相,理清是非曲直,坚守正义和道义。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这两句诗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子陵和元亮,表达了方回对于真正的贤人的敬仰和向往。他认为有这样的贤人存在,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这句诗表达了对于贤人的依赖和赞美。夷齐指的是时代的乱世和混乱,方回认为正是有这样的贤人存在,才能使社会得以稳定和进步。
总的来说,方回的《杂兴十二首》通过引用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表达了对于道德和品德的思索,以及对于真正的英雄和贤人的渴望和敬仰。他对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沧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以自己的抒发了对于诗和礼的重要性、对功利虚荣的质疑、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贤人的敬仰和依赖。这首诗词展示了方回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触动和思考,以及他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瑶池罢游宴,良乐委尘沙。遭遇不遭遇,盐车与鼓车。
酲病初非病,寻真却损真。孤愁如送别,清渴欲生尘。嗅菊时思杜,薰香未惬荀。蔗浆知可析,莫致一瓯新。
玉盘叠捧溪女归,鱼鳞作室待水婓。竹间山鬼入夜啼,古庙久闭谁启扉。屈原憔悴江之圻,芙蓉木兰托兴微。贾谊未召绛灌挤,香草嘉禾徒菲菲。曾无半辞助诃讥,国风幸赖相因依。
大化元无揀择,墨光随手高低。但得岁寒风度,自然处处皆宜。
岁月推来逢子午,坎离交处互乾坤。休将世法论修短,超出阴阳道独尊。
论事从违数,题诗窜定频。客君徒得重,爱我不言贫。薄俗无兄弟,我曹相主宾。别觞终作恶,别语要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