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认诸空犹是妄,莫言众有便非真。
今朝试遣木居士,问取头陀庵里人。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诗词:《再次前韵六首》
作者:张嵲(宋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张嵲的《再次前韵六首》之一,通过对诗人与佛教思想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了一种观点,即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是妄想的产物。作者以“诸空”来指代人世间的种种事物,认为它们都是虚幻非实的。接着,作者否定了人们对于众多事物的真实性的评判。他告诫人们不要随意评价事物的真实性,不要轻易断言某些事物是真实的。
在第三、第四句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木居士”,指代自己。这里的“木居士”是一个自号,意为居住在林木之间的佛教徒。作者以此自称,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的执着追求。然后,作者通过自己的修行和思考,进一步展开对佛教思想的探讨。
在最后两句中,作者提到了“头陀庵里人”。头陀庵是佛教寺庙中修行的地方,这里的“人”指的是在头陀庵修行的人们。作者以自己的身份,试图向这些修行者请教,探求更深层次的人生真谛和智慧。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思考和对修行者的询问,作者探讨了人生的虚幻性和真实性的问题。诗中蕴含着对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索,展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关注和探寻。这首诗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兴趣,并以自己的身份与佛教思想进行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尽道三巴远,那无一纸书?衰迟自难记,不是故人疏。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锦树分明上苑花。晴花宜日又宜霞。碧烟横处有人家。绿似鸭头松下水,白于鱼腹柳边沙。一溪云影雁飞斜。
庭静汲长孺,官师萧望之。士能令国重,吾意匪公谁。朱绂江湖远,苍颜疾病衰。堂堂竟如此,造物尔胡为。
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莫讶马风厮*。人情且要和同。至於行步敢从容。踏地仍怀恐痛。无作无为妙用。常清常净真功。住行坐卧逐王风。岂敢心猿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