朅来林下人,挂冠脱朝绿。
身閒道愈尊,神静碧照目。
落落我就璞,碌碌谁如玉。
欲学陶渊明,高情异浮俗。
白云无定心,青山有奇骨。
肯从莲社宾,共奏无弦曲。
佛生等一念,日劫讵延促。
倾盖同故人,道存聊一瞩。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再和朱朝奉见寄》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朅来林下人,挂冠脱朝绿。
身閒道愈尊,神静碧照目。
落落我就璞,碌碌谁如玉。
欲学陶渊明,高情异浮俗。
白云无定心,青山有奇骨。
肯从莲社宾,共奏无弦曲。
佛生等一念,日劫讵延促。
倾盖同故人,道存聊一瞩。
译文:
来到深林之下,摘下官帽脱去官服。
身心宁静更加尊贵,精神静谧如碧水照人。
我自然而然如同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而世俗之人却碌碌无为。
渴望学习陶渊明,追求高尚情操与与众不同的品味。
白云自由自在无所执着,青山蕴含着奇特的气质。
愿意与莲社的朋友们共同演奏没有琴弦的音乐。
佛陀的生灭只需一念,但劫数是否延缓呢?
倾斜帽子与老友一同倾谈,修行道路依然留存只需一瞥。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释正觉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诗人抛弃了尘世的繁华和权位,选择了退隐深林,摘下官服,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认为身心的宁静使他的道德地位更加尊贵,心神的宁静如同碧水清澈地照见自己的真实。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他淡然处之,自比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而认为那些俗世之人都是碌碌无为、平庸无趣的。
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追求高尚的情操和与众不同的品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追求宁静自在的田园生活,具有独特的情操和审美趣味。作者希望能够学习陶渊明的高情操,超越世俗的追逐与浮躁。
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白云飘逸自由,无拘无束,而青山则蕴含着奇特的气质。这些景物与诗人追求的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相呼应,突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探讨生死、修行等重大议题的心愿。佛教思想中有"一念生灭"的观念,而人的劫数则是无法预知的。作者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倾谈,共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他们倾斜帽子,像故人一样交流,认为修行的道路仍然存在,只需一瞥即可。
整首诗词以自然与修行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自在生活的追求,对高尚情操的向往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哲学问题的心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赞美,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同时也呼唤了人们追寻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品味。
南楼夜已寂,暗鸟动林间。不见城郭事,沉沉唯四山。
汤谷遥看接汉津,浮槎真可犯星辰。天穷岛客西开户,水阔鲛人下结邻。异鸟避风曾祀鲁,神鞭驱石想经秦。桑田那接蓬莱上,翠辇东南总浪巡。
众僧尊夏腊,灵岳遍曾登。度水手中杖,行山溪畔藤。心空默是印,眉白雪为棱。自得巡方道,栖禅老未能。
何处初寒好,初寒郏鄏城。垂绅多俊颜,更第尽公卿。裘马过从盛,门阑洒扫清。谁家拥兽炭,尽日管弦声。
花槛香来风入座,雕笼影转月穿棂。钩轩平野连天碧,排闼遥山隔水青。
吟望直。春在阑干咫尺。山插玉壶花倒立。雪明天混碧。晓露丝琼滴。虚揭一帘云湿。犹有残梅黄半壁。香随流水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