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非骑省,朝镜忽秋风。
丝缕寒衣上,霜华旧简中。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
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郡任职三年,今秋看到白发,只好写点事情。
二毛非骑省,朝镜忽秋风。
丝缕寒衣上,霜华旧简中。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
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唐代诗人羊士谔在任职郡县三年后,看到自己头发变白,无奈之下写下这首诗来消遣。诗中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功绩的反思。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在郡县任职期间的感受和心情。第一句“二毛非骑省,朝镜忽秋风”,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形象,用“二毛”来形容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第二句“丝缕寒衣上,霜华旧简中”,通过描写衣襟上的丝绸和旧书中的霜华,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痕迹。诗中的“承明”指代朝廷,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无法做到让朝廷满意,感到自己的功绩有限。最后两句“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表达了诗人在山城中度日如年的守望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孤独和困顿。
整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龄增长以及功业有限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官场的不易和内心的孤独。这首诗词展示了唐代诗人羊士谔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名压年芳,倚竹根新影,独照清漪。千年禹梁藓碧,重发南枝。冰凝素质,遣凡桃、羞濯尘姿。寒正峭,东风似海,香浮夜雪春霏。练鹊锦袍仙使,有青娥传梦,月转参移。逋山傍莺系马,玉翦新辞。宫妆镜里,笑人间、花信都迟。春未了,红盐荐鼎,江南烟雨黄时。
临歧约共屠苏酒,及饮屠苏汝未归。纵使举头瞻日近,可堪返顾见云飞。索长安米难淹久,回剡溪船果是非。别后安书如束笋,眼穿新岁雁来稀。
野店溪桥供晚饷,吟边醉里弄春风。马行缺月黄昏後,钟下乱山空翠中。名宦不辞成寂寂,岁时惟恨去匆匆。颇闻禹穴遗书在,安得高人与细穷?
天寒湘水秋,雨暗苍梧暮。
凤凰池上亦何荣,道义曾知有利名。达则春风天下共,穷时晓雨陇头耕。
拟拨残书出郭行,浮云忽已败春晴。穷阎今雨无车马,卧听深泥溅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