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曾落此江边,忆与诗翁赋浩然。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北城红出高枝靓,南浦青回老树圆。
还似昔时风露好,只疑谈笑在君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漂流曾落此江边,
忆与诗翁赋浩然。
乡国去身犹万里,
驿亭分首已三年。
北城红出高枝靓,
南浦青回老树圆。
还似昔时风露好,
只疑谈笑在君前。
中文译文:
曾经漂流到这江边,
回忆起与那位诗人的豪迈。
离开故乡已有万里之遥,
分别在驿站已有三年。
北城的红花盛开在高枝上,
南浦的青草回归老树围绕。
仿佛还是过去风露交融的美好时光,
只是怀疑我们的谈笑是否仍在你的面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漕使曹郎中的一首寄托情怀的诗作。诗人曾在京口附近漂流过,这里的景物勾起了他对过去与一位诗人的往事的回忆。他离开故乡已经很远,与曾经相识的诗人也已经分别三年。诗中描述了北城红花盛开的美景和南浦青草回归老树的景象,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然而,诗人仍然怀念过去与诗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他怀疑这些记忆是否仍然存在,是否还能与诗人继续欢笑交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谊和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将自己与诗人的友谊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传达了对友情和美好回忆的珍视。整首诗抒发了离别之情和对友谊的思念,展示了王安石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能力。
楼迥星河转,宵残鼓角催。重门和月锁,寒梦绕花回。
百忧常与事俱来,莫把胸中荆棘栽。但只熙熙闲过日,人间无处不春台。
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今犹未甚衰,每事力可任。花时仍爱出,酒后尚能吟。但恐如此兴,亦随日销沉。东城春欲老,勉强一来寻。
诵君盈轴三山咏,唤起前回二纪游。老我无因重一到,时将佳句洗昏眸。
赣江当日血成川,谁肯身驰不测渊。尺檄约降诸峒静,单车禽畔一城全。带刀俗染惟新化,横槊诗刊第几编。想与元龙谈世事,亦怜疏拙老林泉。
原思非病贫何患,回也虽贫乐有加。岁晚与谁同此味,梅花深处是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