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阿难提,放光从肉髻。
逢师论义,得入三摩地。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赞三十六祖颂》是宋代释印肃所写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佛陀的弟子阿难提,通过与师父的讨论和领悟,达到了三摩地的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佛陀的弟子阿难提,
放光从他的肉髻中散发。
他与师父论述佛法的义理,
终于得以进入三摩地的境界。
诗意:
这首诗词赞美了佛陀的弟子阿难提,以及他通过与师父的讨论和领悟,最终达到了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是佛教中的修行境界,意味着心灵的深度冥想和超越。诗词表达了修行者通过学习和体悟佛法,可以超越尘世的局限,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平静。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揭示了佛法修行中的重要主题。通过描述阿难提的修行历程,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修行者在追求内心解脱和觉醒的道路上的艰辛与光明。放光从肉髻中散发的形象,象征着阿难提的智慧和悟性的闪耀,显示出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人通过阐述佛法的论述和领悟,强调了修行者通过与师父的学习和对话,不断深化对佛法义理的理解和体悟,从而进入三摩地的重要性。
这首诗词通过简短的篇幅,以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传递了佛法修行的核心思想,启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内心觉醒的思考。它提醒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繁杂和困扰,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洞察。
浆成乳酒醺人醉,肉截鹅肪上客盘。有核如匏可雕琢,道装宜作玉人冠。
我醉辄指麾,莫向太帝说。要炼五彩石,去补西天缺。
远寺有缁徒,殷勤久见招。是日篮舆出,轻雨飒晨飚。稽首谒佛像,焚香坐僧寮。岂惟饭满钵,兼有酒盈瓢。
衰形老容,瘦竹苍松。野食丹山凤,云吟枯木龙。对机何似当台镜,扣应恰如随杵钟。了无一物,还我卢舂。
北道交游窦了然,手持丹诀口谈禅。吾年方少不解事,贪酒放歌相助癫。十载驱车道梁楚,汴水之阳一环堵。著书直上窥鬻熊,郑圃漆园聊尔汝。旋闻瞥作去乡行,声迹相辽扫风雨。我遭官缚未渠央,君割尘缘遽如许。扁舟三月遡长川,故人投谒俄童颠。周妻何肉败吾事,成佛定输灵运先。
我爱使君直,使君怜我真。短长才自异,劳逸事还均。意在形骸外,人疑手足亲。共嗟征赋急,无术济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