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弦示良规,恤纬寓忧抱。
人为海鸥惧,谁谓屋乌好。
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
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李尉归霅川》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佩弦示良规,
恤纬寓忧抱。
人为海鸥惧,
谁谓屋乌好。
子别肯赠言,
我愧未闻道。
药石十数字,
唤醒知几早。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李尉归霅川的赠言。诗中通过佩弦、恤维、海鸥和屋乌等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李尉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离别的惋惜之情。作者以自己的无知自愧,表示自己对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的追求,希望李尉能够注重自身修养并早日觉醒。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李尉归霅川的思念和寄托,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智慧追求的关注。通过佩弦示良规和恤维寓忧抱,作者表达了对李尉的敬佩之情,将其比喻为一位追求高尚道德和自我修养的人。海鸥和屋乌的比喻则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强调了李尉的卓越和与众不同。
诗中的“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无知的自责,他承认自己的见识有限,对道德智慧的追求还未达到李尉的境地。这种自省和自愧,体现了作者对李尉的敬重和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读者提出的道德警示和自我反思的呼唤。
最后两句“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则暗示了人生短暂而宝贵,提醒李尉及其他读者要珍惜时间,早日觉醒并追求智慧。这种以数字为喻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更具启示性和警示作用。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比喻手法,传递了作者对李尉的敬佩、思念和对道德智慧的向往。同时,它也呼唤读者对自身的反思和提醒,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