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光明不费灯,个中元不隔微尘。
如何曾点归来后,千古无人解咏春。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爲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爲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张明发有问用前韵谢之》是宋代诗人钱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光明自有阳光照明,毫微的尘埃也无法阻隔。
然而,我曾经怎么也无法点亮回归后的光明,
千古以来,无人能够解说春天的诗意。
诗意:
这首诗词以光明、尘埃和春天为象征,表达了一种无法回归的失落和无人能够领悟的孤独感。光明代表着希望和美好,尘埃则象征着世俗的琐碎和阻碍。诗人通过自己的感悟,以春天为比喻,表达了对于人生无法回归初衷和无人能够理解内心真实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通过对光明、尘埃和春天的反复比喻,将个体的困境与人生的无常进行了抒发。诗人以自身的经历,暗示了人们在追求光明、洁净和真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无论是物质的尘埃还是精神的束缚,都成为了实现理想的障碍。而诗中提到的"千古无人解咏春",则更加强调了这种困境的普遍性和无法逾越的境遇。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精悍,却展示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通过对光明、尘埃和春天的抽象象征,钱时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了一种超越个体经历的普遍性和深远的内涵,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困境的思考。
种成桃李恰新阴,忽忆家山丛桂林。客路莫嫌归计拙,春江争似骇机深。一封朝奏钧天梦,万里江行魏阙心。後日还朝饱风露,黑头应有雪丝侵。
叠石初成得赐环,未应苔藓上苍颜。据鞍华岳旌旄里,回首淮山梦想间。烽火日传西塞静,丘陵应伴壮心闲。终南太白皆公有,肯向庭中更作山。
北征谈笑缚姚公,静扫诸陵见洛嵩。不用登高笑夷甫,正缘此辈使君雄。
暮秋木叶已微丹,小雨萧萧又作寒。目送断云归谷口,身随新雁寄江干。浊醪易负寻常债,退士难叨本分官。谢尽浮名更无事,灯前儿女话团栾。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
形睡神非睡,心閒身亦閒。是非都不管,高卧华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