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下清阴引兴长。
坐中初识令君香。
揽将风月归诗薮,乞得溪山作醉乡。
怜我老,与传觞。
吴霜点鬓又何妨。
只应银烛交红夜,羞对双歌发B237光。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诗,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刘一止的词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羁旅行役、纪行咏怀、酬唱离别等方面。他的词作艺术性很强,擅于融情于景,化用前人诗句及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著有《类稿》50卷。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存此42首。
《鹧鸪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刘一止。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山岩的清阴下引起我的兴致。
坐在一起,初次感受到你令人陶醉的香气。
拥抱着美丽的风景和明媚的月光,回归到诗的境地,
希望溪水和山岭成为我陶醉的家园。
怜悯我的年老,与你共享美酒。
无需担心白发上的吴霜,
只应该拿出银烛把夜晚点亮,
害羞地面对你,一起发出B237光芒的歌声。
诗意:
《鹧鸪天》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间景色,以及作者与伴侣共享诗意和美酒的情景。诗中的清阴、香气、风月和溪山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作者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忧虑,但又坚持用诗歌和欢乐来抚慰自己,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山间的清阴、风月和溪山,以及与伴侣共享的欢乐时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很巧妙,将年老和白发与美酒、银烛和歌声进行对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担忧,但又坚持用诗歌和欢乐来抚慰自己,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清新,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凉和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欢愉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鉴赏意义。
溪山昨日风雨来,溪上船子冲潮回。白鸥微茫度岛屿,绿树恍惚迷尘埃。烟昏气黑夜滂渤,石梁茅屋多倾颓。壶公画里何悠哉,写此世外之蓬莱,弱水不渡良可哀。
余生本羇孤,自少已非壮。今而老且病,何用苦惆怅。误蒙三圣知,贪得过其量。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矧亦有吾庐,东西正相望。不须驾柴车,自可策蔾杖。坐惊颜鬓日摧颓,
学书乃一乐,人或罕知趣。而我欲成癖,矻矻了朝暮。天资苦凡弱,师法非早悟。目力又已衰,怳若在烟雾。虽然日数纸,就视辄自恶。旁人谬怂惥,定未识佳处。右军固神品,大令亦体具。嫡传张与颜,尚未肯怀素。颇怪近世评,似为米老娱。雄奇在风骨,隐括须法度。安得再少年,令我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士要飞腾及黑头,肯来挥麈试同谋。已携荷叶招欢伯,莫笑花枝欠杜秋。老我余年思钓渭,诸君他日合封留。胸中器度须深阔,江汉方行万斛舟。
猧儿弄暖缘阶走,花气薰人浓似酒。困来如醉复如愁,不管低鬟钗燕溜。无端心绪向天涯,想见樯竿旛脚斜。槐阴忽到帘旌上,迟却寻常一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