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逍遥曳杖时,銮舆临哭从官悲。
三朝弼亮推公望,一品哀荣厚葬仪。
陪幄谋猷存故事,出藩慈惠有馀思。
伯喈辞刻虽无愧,还作乡人堕泪碑。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知枢密院孙温靖公挽辞二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描述了苏颂对逝去的孙温靖公的悼念之情。他回忆起过去与孙温靖公一起游玩的时光,他们相互间情意深厚。现在,孙温靖公已经去世,皇帝亲自前来送葬,官员们也纷纷悲痛哀悼。孙温靖公在三朝中一直是众人推崇的重要人物,享有荣耀的待遇,所以他的葬礼也是十分盛大的。苏颂回忆起他与孙温靖公共同参与朝政的经历,以及孙温靖公在边疆任职时的仁爱慈善之举。虽然苏颂为他写下了挽联,但他觉得这样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悲痛,因此他还准备为孙温靖公在家乡建立一块碑,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颂对孙温靖公的深深思念和对他一生的称赞。苏颂以自己与孙温靖公的交往为线索,通过描述他们的往事和公公在朝中的优秀表现,展现了他对孙温靖公的敬爱和对他身后事业的美好期望。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颂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忠诚、仁爱和优秀品德的推崇。孙温靖公作为一个杰出的官员,他的才能和品德受到了苏颂等人的高度评价。通过这首诗词,苏颂把自己对孙温靖公的敬仰之情表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优秀官员的赞美和对忠诚、仁爱等美德的追求。
总之,这首《知枢密院孙温靖公挽辞二首》是苏颂表达对逝去的孙温靖公的深深思念和敬意的诗词。通过描述他们的过去往事、孙温靖公的政绩和品德,苏颂展现了对他的敬爱和对他身后事业的美好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宋代文人对于优秀官员和高尚品德的推崇。
君理朝宗楫,吾乘上峡船。此杯同此地,明月又明年。怕作凌晨别,贪看彻晓圆。眉间有黄气,知近冕旒边。
何处人事少,西峰旧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溪水连天秋雁飞。藕花风细鲤鱼肥。阿婆一笑知何事,怀橘郎君衣锦归。天上月,几秋期。娟娟凉影画堂西。堂前拜月人长健,两鬓青如年少时。
塞北为君戍,江南是妾家。遥知关外雪,正似岭头花。
道人活计不相侵。各自衣餐各自寻。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危兰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