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子贡》

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子贡》

一来齐境助奸臣,
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
区区翻覆亦何人。

中文译文:

来到齐国境内助长奸臣,
离去时误导骄横的王亦是艰辛。
鲁国的存亡应该有天命,
区区之人能否扭转覆灭的命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子贡》。诗中以古代鲁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抒发了对政治腐败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的“齐境助奸臣”指的是鲁国的一位臣子子贡在齐国境内助长了奸臣的势力,为鲁国带来了祸患。这句揭示了政治腐败和内外勾结的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险恶。

接着,诗人表达了离开齐国的子贡的苦辛。他为了阻止齐国奸臣的猖獗,不惜离开骄横的王朝,但这个选择也给自己带来了困苦和艰辛。这表现出了诗人对忠诚和责任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为了追求正义和公正,个人可能需要承受不少的痛苦。

而最后两句“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则是对鲁国存亡命运的思考。诗人认为国家的存亡宜有天命,也就是应该有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命运。对于区区之人来说,能否扭转国家的覆灭,实现国家的复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描绘子贡的经历和对鲁国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同时,诗人也在思考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个人追求正义和公正可能带来的痛苦。通过这种抒发,诗人呈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次韵吉老十小诗》

    万木霜摇落,山呈斧凿痕。痴蝇思附尾,警鹤畏乘轩。

  •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典礼従周旧,官仪与汉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接统真千岁,膺期止一章。周南稍留滞,宣室遂凄凉。病马空嘶枥,枯葵

  • 《诗》

    岩石郁嵯峨。

  • 《致盆栀子于同年楼大防天官》

    一轮月影涨幽香,碧玉钗头白玉妆。持似此花供燕几,玉堂端可寿萱堂。

  • 《丁巳正月琵琶张教师来江东白云更与证之》

    忽雷曾说郑中丞,不似女郎楼上听。此日白云推却处,痴翁清赏倚银屏。

  • 《临江仙》

    夜饮只愁更漏促,留连笑_蔷薇。歌声缭绕彻帘帏。坐中清泪落,梁上暗尘飞。重觑舞腰惊束素,不应更褪罗衣。别来容易见来稀。次公狂已甚,不醉亦忘归。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