澒洞尘沙迹寄浮,霜茅风棘断堽头。
几家白酒山城暮,一穗青烽野戌秋。
战马向年荒此垒,羁鸿今夜宿何洲。
扁舟直下寒江口,不见甘王卷雪楼。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诗词:《自兴国军治出富池》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时期的景象,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诗中所描绘的富池,原本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但经历了战乱之后,变得荒芜而凄凉。在这个背景下,诗人展现了对战争的深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诗中的“澒洞尘沙迹寄浮”一句,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无助感。而“霜茅风棘断堽头”一句,则通过描写荒芜的景象,强调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的破坏。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和平的向往。他描述了山城在傍晚时的景象,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这种美好已经被战争所破坏,他通过“一穗青烽野戌秋”一句,将战争的烽火与秋日的寂静相对照,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痛心。
最后两句“扁舟直下寒江口,不见甘王卷雪楼”,以诗人的身份,表达了他对和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期望。甘王卷雪楼是一个象征着安宁和繁荣的地方,诗人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避战乱、安居乐业的地方。这种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乱世的忧虑,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的投射,更加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乱时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心。它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刻画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思考和情感的震撼。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