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锺鼎与山林,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底须捉鼻更微吟。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江阴(今属江苏)人。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十七年,爲祕书省正字。十九年,迁校书郎。二十一年,除考功员外郎。以忤秦桧得罪。桧死召用,二十六年以左司郎中充贺金国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二十九年,出知袁州,未几以事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七五、一七七、一八二),退居吴兴。孝宗隆兴二年卒。着《归愚集》、《韵语阳秋》。事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宋徐林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葛立方诗,以宋抚州刻本《侍郎葛公归愚集》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存五至十三卷,其中诗五卷),校以清光绪《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
朝代:宋代
作者:葛立方
人间锺鼎与山林,
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
底须捉鼻更微吟。
中文译文:
人间的锺鼎与山林,
它们的出处和起源与我的内心迥然不同。
既然东山已成为我心灵的雅趣,
那么我还需用微弱的吟咏来捕捉更深沉的思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葛立方所作,题目为《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诗中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表达了作者内心与外界的差异和对东山的向往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人间锺鼎与山林",锺鼎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代表了尘世的荣华富贵,而山林则象征了宁静与自然。作者通过对比,暗示了人世间的浮华和纷杂与山林的宁静和纯净之间的差异。
然后,诗中提到这种差异的出处和起源是异于作者的内心。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尘世的繁华和虚妄的抵制,他的内心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接着,诗中写道东山已成为作者内心的雅趣,东山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象征着宁静、高雅和远离尘嚣的境地。作者将东山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表示他将内心的追求与东山的宁静雅趣相结合,寻求一种更高尚的境界。
最后,诗中以"底须捉鼻更微吟"作为结尾。这句话意味着作者认为自己的吟咏还需更微弱、更深沉,更能捕捉到内心的细微感受。这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有更高的追求,希望通过吟咏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繁华的抵制和对东山宁静雅趣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作者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心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吟咏能力的要求更高的期许。
羽节飘摇转,霓旌汗漫游。红光飞赤鲤,紫气度青牛。月上芙蓉馆,风回莲叶舟。遥怜徐福辈,入海访瀛洲。
犹忆朝天晓漏迟,龙蛇暖日动旌旗。此生那复赓酬乐,风雪天涯各锻诗。
去年钜野张狂澜,黄河水不到鱼山。焦城有屋仲子筑,它日能来相往还。
白日尊部短,青山枕上高。
我生山水窟,一静了万境。登临始识奇,已与凡目并。大哉飞跃间,一物具一性。冰雪有妙理,言言苦难听。开藏古制存,以抑扬气骋。稜稜六花严,中有生意莹。非贞曷为元,妙干舒惨正。燮调不可偏,相资不相病。阳和一以泄,品彙反不竞。新正冰雪清,洗濯炎蒸净。阴痼一阳微,震裂
君不见镇戎千顺弓箭手,耕种官田自防守。相团置堡御蕃军,下视贼庭殊不有。杀羊取骨燃燕炙,试卜贼兵知入寇。都校招呼入堡居,堡外重围百里余。墙低城小不难破,贼箭如棚城上过。堡中不及数十人,且斗且骂且欣欣。登陴斫门谓平取,应弦死伤已无数。窗间定箭射酋豪,一箭已闻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