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同本义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通柄”。权力,权柄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秉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秉,执也。--《尔雅 秉 bǐng ①手持~烛夜游。 ②掌握;把持~权。 ③姓。 【秉承】承受(意图、旨意等)。又作禀承。 【秉公】按公认的道理或平等的标准#办事。 【秉性】性格~贤良。
秉 bing 部首 禾 部首笔画 05 总笔画 08 秉 grasp; hold; control; 秉 bǐng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a handful of crops]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power and authority]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秉 bǐng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grasp;hold]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preside over]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keep;persist in;persevere in]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bear]。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秉笔 bǐngbǐ [do the actual writing] 执笔 秉承 bǐngchéng (1) [receive orders] 按[命令或指示] 办事或处理问题 秉承其主子的旨意 (2) 亦称禀承” 秉持 bǐngchí [uphold] 操持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秉赋 bǐngfù (1) [gift]∶天赋,人的各方面的素质 (2) [inherit]∶秉受 他秉赋了先辈的优良品质 秉公 bǐnggōng [justly] 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秉公执法 秉国 bǐngguó [rule a country] 执掌朝政 秉性 bǐngxìng [character] 本性 秉性纯朴 秉政 bǐngzhèng [hold political power;be in power] 执政 秉政数十年 秉直 bǐngzhí [fair and impartial] 持心正直 为人秉直 秉烛夜游 bǐngzhú-yèyóu [have night outings with candles in hand] 拿着点燃的蜡烛在夜间游玩,指及时行乐 秉 bǐng ㄅㄧㄥˇ (1) 拿着,持~烛。 (2) 掌握、主持~正。~公。 (3)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六十斛。 (4) 姓。 郑码mfxb,u79c9,gbkb1fc 笔画数8,部首禾,笔顺编号31511234
緕 (彩的异体) 有五色文彩的丝织品 花纹,颜色 采 ci ①摘(花、果子)~蘑菇。 ②开采~矿。 ③搜集~样。 ④选取~购。 ③精神;神色神~、兴高、烈。 ④同'彩'。又见cài。 【采茶扑蝶】钢琴曲。刘福安作曲,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表现了采
騣 (形声。从马,矣声。本义马行勇壮的样子) 假借为佁”。愚,无知 騣,痴 也。--《广雅》 騣,无知之貌。--《苍颉篇》 内实騣,不晓政事。--《汉书息夫躬传》。注愚也。” 仆虽騣,亦粗知自爱。--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又如騣子(愚笨的人);騣冶(娇憨美艳) 呆痴,不明事理 嘉本
虓xio ⒈猛虎怒吼。 ⒉通"枭"。勇猛。
避 (形声。从辵),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
墛wei1.义未详。
嘶 (形声。从口,斯声。本义声音沙哑) 同本义 莽为人,…露眼赤睛,大声而嘶。--《汉书王莽传》 又如嘶嚷(吵闹);嘶嗄(沙哑);嘶喝(声音沙哑无力);嘶竭(沙哑得发不出声);嘶丑(沙哑粗浊);嘶涩(沙哑干涩);声嘶力竭 虫鸟声凄切幽咽的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唐元稹《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