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板一声莺起速。
山影穿疏木。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
灯照瀛洲绿。
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独引金莲烛。
毛滂(一○六○~?)字泽民,号东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以父荫入仕,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长寿尉。哲宗元祐中,爲杭州司法参军,移饶州。绍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县。徽宗崇宁初,召爲删定官(《苏轼诗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见《东堂集》有关诗文。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及《东堂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东堂集》十卷,其中诗四卷。 毛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醉花阴(孙守席上次会宗韵)》是宋代诗人毛滂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檀板一声莺起速。
山影穿疏木。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
灯照瀛洲绿。
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独引金莲烛。
中文译文:
檀板一声,莺鸟鸣唤起了春天的活跃。
山影透过稀疏的树木。
人们身处在翠绿的荫阴之中,渴望寻觅仅余的春光,而春天却隐藏在屏风曲中。
劝告你,朋友,与客人举杯,让酒液覆满杯底。
灯火照亮了瀛洲的绿色。
向西走去,玉堂深处,魂魄冷寂,心灵清净,只有一盏金莲花烛相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幽美的春日景色,并通过对人、自然和心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开篇以檀板一声莺起速为引子,以鸟鸣的声音唤醒了春天的气息,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温暖活跃的春日景象。
接着,诗人运用山影穿疏木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色和环境。人们身处在翠阴之中,渴望寻觅仅余的春光,但春天却隐藏在屏风曲中。这里屏风曲的意象可理解为春天的美好景象被遮蔽或隐匿,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才能找到。
在下一节中,诗人劝告朋友与客人举杯,让酒液覆满杯底。这种举杯对饮的场景,传递了友谊和欢乐的意味,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于生活的享受和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
灯光照亮了瀛洲的绿色,瀛洲是神话中的仙境之地,象征着美好和祥和。这里的灯光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人生、世俗之外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
最后一节描述了诗人向西走去,进入玉堂深处,这里玉堂可以理解为高贵和纯洁的象征。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冷静和清明,以及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诗末提到独引金莲烛,金莲在佛教中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纯洁和超越尘世的境界。金莲烛的点燃使得诗人的心境更加独特和高尚。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隐喻构建《醉花阴(孙守席上次会宗韵)》是宋代诗人毛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檀板一声莺起速。
山影穿疏木。
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
灯照瀛洲绿。
西去玉堂深,魄冷魂清,独引金莲烛。
中文译文:
檀板一声,莺鸟鸣起迅疾。
山影穿过稀疏的树木。
人们身在翠绿的荫阴中,想要找寻残余的春光,而春天却隐藏在屏风曲中。
劝你对客举杯,让酒盖满杯底。
灯光照耀着翡翠般的瀛洲。
向西方去,进入深邃的玉堂,魂魄冷寂、心灵清明,只引着金莲花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寂静而优美的春日景色,并通过对自然和内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开头以“檀板一声,莺鸟鸣起迅疾”作为引子,莺鸟的歌声唤醒了春天的活力,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温暖而活跃的春日景象。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影穿过稀疏的树木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景。人们身处在翠绿的荫阴中,渴望寻觅残余的春光,然而春天却隐藏在屏风曲中。这里的屏风曲可以理解为春天美好景象的隐喻,需要通过特殊的方式才能找到。
在下一节中,诗人劝告你对客举杯,让酒盖满杯底。这种举杯欢饮的场景传递出友谊和欢乐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灯光照耀着翡翠般的瀛洲,瀛洲是神话中的仙境之地,象征着美好和祥和。这里的灯光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超越尘世追求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一节描绘了诗人向西方前进,进入深邃的玉堂,玉堂可以理解为高贵纯洁的象征。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冷静和清明,以及对于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诗末提到独引着金莲花烛,金莲在佛教中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纯洁和超越尘世的境界。金莲花烛的点燃使诗人的心境更加独特和高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隐
金风暮剪双头蕊,啼脸辞秋嫣血紫。宫女三千罢笑喧,锦云阵冷鸳鸯死。满江烟玉流古香,寻魂吊影愁茫茫。吴天队露衰红湿,一夜波凉小龙泣。
年时床下拜庞公,鸡黍留连日正中。客子倦游归计速,伤心先友转头空。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不行浙右已三年,却上今秋考试船。文禁何妨鸥鹭狎,厨供旋得蟹鱼鲜。远山浮动太湖浪,密树冥蒙小市烟。及过长桥风正恶,倚船无语看青天。
卷起珠帘。看是谁家妃子,收拾金奁。
云安欣及境,小刹为徘徊。殿阁随岩展,轩窗向水开。僧虽持钵出,客自舣舟回。欲住无留计,幽怀亦畅哉。